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座落于长沙市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岳麓山下,占地面积125亩,分南北二院,南院在长沙市麓山路58号以临床医疗为主,北院在长沙市岳华路128号以科学研究及产业开发为主。其前身是创办于1957年3月的湖南中医药研究所,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任首任所长,后历经几次更名、与湖南中医学院的分合以及所址变迁,1984年省委决定将研究所更名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1985年升格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计划、财政单列的厅局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医大师刘祖贻任首任院长。2002年7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我院与原湖南中医学院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目前,我院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个法人、计划财政单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经过60年的建设,我院已发展成为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集科研、医疗、教学、开发、生产、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科研机构。
我院自成立以来,名家汇萃,人才辈出。20世纪下半叶,湖南省著名的“中医五老”中有“三老”李聪甫、刘炳凡、欧阳锜业医于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享誉国内外。现有国医大师刘祖贻及蔡光先、潘敏求、张崇泉、杨永华等中医药专家承前启后,朱克俭、蒋益兰、周慎等一大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不断开创我院中医药工作新局面。现有在职职工7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专家150余名,国医大师1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50多名,还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才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有17人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25人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 人被批准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6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被评为湖南省首届优秀专家,4人获卫生部、湖南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获得第五届湖南省光召科技奖,1人被确定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我院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科研单位之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长年来承担医药卫生类大、中专实习生、研究生、进修医师、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的临床教学与管理工作,历年来培养、带教大中专学生、研究生和进修人员3500余人。
我院现下设有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研究所、中医肿瘤研究所、中药研究所(湖南省中药超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献信息研究所(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信息中心)、湖南中医杂志社等科研、医疗业务机构;并拥有湖南国华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及湖南春光九汇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拥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肝病肿瘤协作单位),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粉体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医药粉体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粉体技术重点研究室,湖南省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中小企业中药创制技术服务平台,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南分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以及中药制剂、中药药理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化学、中药生药2个省级二级实验室等科技平台。现有肿瘤科、心血管科、老年病科和骨伤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肿瘤科、脑病科、内分泌老年病科3个国家卫计委重点中医临床专科;肿瘤科、脑病科、心血管(高血压病)科、内分泌老年病科、护理学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肿瘤学1个省级重点研究室;8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1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1985年创办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湖南中医杂志》,2013年1月正式改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扩刊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建院以来,我院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主体,在中医药科研、特色诊疗、新药研发、中医文献、信息服务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长期以来居国内领先地位。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30多项,部省级课题250多项,厅局级课题340多项。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340多项次,如:《雪峰虫草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