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期,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篇重要研究,该综述回顾了近60年间的32项高质量研究后指出,常规体检可以更好发现和控制慢性病,促进生活习惯改变、疫苗接种和癌症筛查,而且改善患者的自我健康感受。
关于体检,你是什么态度?你觉得体检的意义有多大?自己是否需要定期体检呢?
体检的意义有多大? 近期,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篇重要研究,该综述回顾了近60年间的32项高质量研究后指出,常规体检可以更好发现和控制慢性病,促进生活习惯改变、疫苗接种和癌症筛查,而且改善患者的自我健康感受。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医学院David Liss教授表示,“很多人只在出现问题时才去看医生,但这时再谈疫苗接种或癌症筛查已经为时过晚。”
你做过的体检,意义有多大?哪些人需要高度重视体检?
从分析结果来看,定期体检在减少死亡率,或预防心梗、中风等心血管事件方面的益处很小或无益处(缺乏明确证据)。但有意思的是,参加常规体检的人群,血压、胆固醇和心血管风险评分等健康风险因素控制得更好。且在该综述中有多个研究表明,“患者报告结果”有改善,比如对健康担忧减少、幸福感增加、生活质量改善、自我健康评价更好。
这也提示常规体检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好、风险因素控制不佳、没有进行癌症预防干预、缺乏常规诊疗服务的人群等。
不过研究团队也指出,常规体检不一定需要每年进行。JAMA同期发表的社论文章也指出,关于常规体检的价值争议,合适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一刀切。医生和患者可以结合患者的偏好和具体情况,在合理的临床实践范围内,制定长期计划,结合适当频率的体检、特定筛查和预防性治疗。
哪些人群需要高度重视体检?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需要体检时会做一些基础体检项目。通常包括体格检查:如体重、血压和内外科、眼耳口等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检查等。
可能有人认为,之前做过的常规体检结果没什么大问题,且身体没有不适,就万事大吉了,不用管理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而且相隔很久都不去复查。但其实,这些常规检查的结果没问题,并不一定代表没有患其它疾病的风险。
一方面,对于体重异常的人群来说,即使目前的检查结果可能正常,也并不意味着健康,因为肥胖是慢病之源。另一方面,常规体检的检查项目一般相对局限,可能忽略了遗传因素。如果你或家人的体重指数(BMI)异常,或有遗传家族史,建议高度重视体检:
BMI异常 BMI分为正常(18.5 kg/m2 - 22.9 kg/m2)、正常偏高(23.0 kg/m2 - 24.9 kg/m2)、超重(25.0 kg/m2 - 29.9 kg/m2)或肥胖(≥30.0 kg/m2)。
肥胖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某些癌症都具有很强的流行病学关联,甚至还会增加过早死亡风险。仅在2019年,就有500万人死于超重和肥胖。
研究证明,BMI指数和代谢疾病风险增加有关。美国内分泌学会(the Endocrine Society)发表“内分泌疾病患者血脂管理”的临床指南中针对肥胖等十多类患者,提出了详细的血脂/心血管风险评估和治疗建议。其中,建议肥胖患者评估代谢综合征的多项指标以及体脂分布,以确定心血管风险。
代谢综合征是由于代谢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状态,主要特点是具有心血管代谢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血压升高、高血糖、腰部脂肪过多、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如果不加控制,会增加人们患心脏病、2型糖尿病、中风和心梗风险。
建议超重/肥胖人群重视体检,并及时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将体重维持在健康水平。
BMI异常人群的参考体检项目:
针对血糖调节情况: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耐力测试、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胰岛素(尤其是腹部脂肪偏多的人群);
针对心血管代谢情况:血压、血脂、心脏彩超、血管超声、眼底检查、冠脉CT成像、头颅MR等(尤其是家里有人患心血管疾病、爱吸烟喝酒、吃东西口味重、重盐重油的人群)。
你做过的体检,意义有多大?哪些人需要高度重视体检?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除了“三高”的发病率较高外,中国人患癌症的概率也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癌症早期通常症状不明显、不易被我们发现,且常规检查通常没有各种癌症的筛查项目,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如果家人中有患癌史,建议提高警惕。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数约457万人,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其中和遗传家族史有关的常见癌症分别有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等。针对上述几种高发癌症,有以下建议: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指出,如有≥1个一级亲属罹患结直肠癌,推荐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或比一级亲属中最年轻患者提前10岁。一般人群推荐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推荐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在50~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推荐评估结果为高风险的人群在40~75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的筛查项目有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肠成像、结肠镜检查(金标准)、乙状结肠镜检查、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粪便中微生物标志物等等。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2021)》指出,对于高风险人群推荐从40 岁开始进行乳腺癌筛查,且每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指南中指出,对于高风险人群,推荐使用乳腺 X线检查联合乳腺超声进行筛查。高风险人群包括有遗传家族史: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二级亲属 50 岁前,患乳腺癌 2 人及以上;二级亲属 50 岁前,患卵巢癌 2 人及以上;至少 1 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 BRCA1/2 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或自身携带 BRCA1/2 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
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建议,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指出,对于符合第1条和2~6条中任1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应进行食管癌筛查:年龄超过40岁。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有上消化道症状。有食管癌家族史。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食管癌的筛查方法以普通白光内镜为基础,综合使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等特殊技术。
慢性疾病和癌症都可防可控。研究显示,中国45%的癌症死亡归因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早筛查早发现不仅有助于减少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还可能改善治疗效果。以上推荐仅供参考,建议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咨询专业医生。
机构推荐:
咸阳桂林医院体检中心
长沙力源健康管理体检中心
郑州经开英康健业医院体检中心